【印聯傳媒資訊】為什么農村很多產品賣不出去?這個一直困惑中國農村發展的問題,正要加快解決。
7月2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要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要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鼓勵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三農”發展多樣化需求。
目前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范圍在不斷擴大。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玉介紹,信息進村入戶工程2014年試點,到目前為止,已經在18個省市開展整省推進。目前有20.4萬個村已經建立了益農信息社,預計未來兩三年要覆蓋80%以上的行政村,“這對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是革命性的,也是最大的基礎工程”。
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應用
6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大發揮市場作用,依托“互聯網+”發展各種專業化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準高效,使億萬小農戶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更好對接。
為此,要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圍繞良種繁育、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儲等環節,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效能。擴大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范圍、規模和內容,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
同時鼓勵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三農”發展多樣化需求,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農村向深度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就近就業。
此前農業部2016年印發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強調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現代畜牧業、農業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等都要加快實施 “互聯網+”,目前在很多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屈冬玉介紹,2018年成功發射了首顆農業高分衛星,全面提升了農業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小麥聯合收割機等大的收割機都有GPS或者是北斗衛星系統,還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大田種植中,集成應用了物聯網技術,綜合應用效益每畝增加210元。
電子商務方面,據農業部統計,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目前的農村網絡零售額去年底達到了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信息工程也在加速推進。唐珂在上述例行吹風會上指出,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已經在18個省推進,效果非常好。“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際上就是把互聯網的技術與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 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
推進互聯網+農產品營銷
而農村實施互聯網行動的關鍵,是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在這方面也會推進很快。
屈冬玉指出,“互聯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事項,但最當務之急是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就是農產品出村。即幫助農民,把優質合格、有特色的農產品出村,賣到城市來,就是所謂的農產品上行。
“中國未來30年還是小農大國,怎么對接大市場,互聯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手段,這是一個手段,一個平臺,所以我們要配合出村工程來實現貧困地區和其他有特色地區的農產品和億萬小農,三個層面來對接大市場,不僅僅是中國的大市場,甚至是國際大市場。”屈冬玉說。
上述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要使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標準化。另外分級包裝,冷鏈物流,要確保農產品出村,出得來,出得好,而且出得好價錢,進而達到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和農民致富的目的。
屈冬玉表示,要做好全產業鏈,“互聯網+農業”首先是農業的數字化,傳統產業要實現數字化處理,然后才有可能打造數字農業,所以全產業鏈包括產前、產中、產后,也包括產地環境的數字化。
目前農業部正在醞釀出臺農產品出村工作的指導意見,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問題。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告訴記者,農產品銷售難,本質上是小農業生產和大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比如家電產品可以一次發貨很大,且可以存放在倉庫,所以去掉中間商走電商銷售后,最終銷售價格和出廠價差別不大。
但是農產品因為不可能一次需求太大,只能走中間的物流公司,可能物流成本超出了農產品本身。“所以發展農村電商會減少中間商成本,但是物流成本仍很高,未來降低最終銷售價格,核心還是要農業實施規模化生產。”他說。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