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整合力度的加大是因為經過粗放的發展階段以后需要有新的管理理念與管理團隊來推動企業繼續前進。企業整合力度的加大還因為我國印刷業挖掘勞動生產效率的潛能確實還很大,規模企業的盈利能夠力相對較強。
我國印刷業的急遽發展嚴格意義上說在1982年國務院成立跨部門的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以后,為了解決出書周期長、印刷裝備落后、產能不足的矛盾,國家對引進設備實行了減免稅政策,不少有商業頭腦又有勇氣的對象大膽跨入這一領域,印刷總產值開始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用著名作家梁曉聲的話說那是商業發展“無序的階段,機會最多,最富有喜劇色彩,最樂于慷慨地將機會給某些智商并不怎么高的頭腦。也只有在這個階段,某些出身于社會最低層、而又精于算計的人,才有爆發的可能性”,現在這“一頁翻過去了”,在“有序的成熟的商業時代恰恰非是慷慨大方的,而是惜金如命,極端小氣的”。盡管梁作家是用優美的文學語言在描述市場變化,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依然憑借勇氣、跟風,肯定難以讓企業繼續獲利,這時需要的是商業模式,是內部管理,是市場定位,歸根結底需要的是領導人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于是,有先進理念的企業并購理念落后的企業也就順理成章。在這里未必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甚至是小魚吃大魚。
企業整合力度的加大還因為我國印刷業挖掘勞動生產效率的潛能確實還很大,規模企業的盈利能夠力相對較強。
我國印刷企業的人均創造產值與發達國家比差距較大,按照2012年的數據,我國是人均27.6萬元,而美國是人均102.4萬元,是中國的3.7倍。即便是對2839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作分析,其人均產值也僅為54.2萬,是美國的二分之一。德國2011年的數據是:9700家印刷企業、15萬從業人員,人均產出大致是150萬人民幣。提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無疑是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改進設備牽涉到投資來源與改造后釋放產能的充分利用可能,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當然是規模企業做到上述二點的可能性更強些,中小印刷企業即便有這個認識與意愿,資金來源會是問題,效率提高后業務的擴張也會是個問題,搞得不好會是作繭自縛。再則,前文所引用的在2012年行業平均利潤僅增2%(也有數據說“2012年全行業利潤總額724.98億元,相比上年的739.87億元,下降2%,十多年來行業統計首次出現的情況,表明印刷企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規模以上重點印刷企業的利潤卻增長了14%,這同樣說明規模企業的獲利能力要比普通中小印刷企業來得強些。
電商時代的到來可能會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如果形成以銷售為龍頭的印刷商加盟圈同樣需要進行整合。
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未來世界經濟發展,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電商時代迎來的是平臺經濟,像阿里巴巴一樣提供平臺的商家遠比提供產品的廠家更能掙錢,那進入電商時代的印刷業是否也會形成以電子商務平臺為龍頭老大的龐大網絡?當然進入這一圈內的企業可以是上游控股企業,也可以是加盟企業,如果真能如此,市場上的印刷企業不就非得有個整合過程?在數字印刷領域,上海東方網和上海文藝大一公司合資成立的東方網印就在運用連鎖加盟的方式,更多地把美國連鎖加盟服務公司(Franchise Services Inc)的管理經驗傳遞給進入東方網印服務圈的對象,那除了東方網印是否還會有其他的電商出現呢?是否還會有以業務為龍頭的印刷合作圈出現呢?答案或許是應該有。 相對而言,規模企業更重視員工的培訓,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高素質的員工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但是一段時間來,在急功近利心態的趨驅使下,員工流動頻繁,企業對培訓工作的重視也不夠,兩者成了惡性循環。2013年11月12日《光明日報》登載陳方得的文章說,蓋洛普公司公布的2011-2012年全球雇員對工作投入程度的調查結果,全球員工敬業的比例為13%,我國是6%,還有68%是處于“從業”狀態,26%則處于“怠工”狀態。文章指出:“一份職業,如果僅僅被從業者看做是謀生的飯碗,他的創造性是難以被激發出來的。沒有創造,這恐怕只能保證最基本的‘從業’狀態。”因此,重視員工培訓應該是中國印刷業提升現有水平的關鍵,也是中國印刷業爭取在2020年成為世界印刷強國的關鍵,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的創造力、敬業精神和安于當一名技術工人的工作態度。相對與中小企業,大企業更愿意在培訓上投資,以此作為提升企業品質、留住骨干員工的資本。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上規模的企業其抗風險能力也應該要比一般企業來得大。或許在變革階段強調整合的發展趨勢還可以找出很多條理由,但了解了這一發展趨勢,對投資人放平心態,考慮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有好處的。在企業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的狀況下,與其被市場無情淘汰還不如主動選擇整合,求得新生,溫州新盟包裝有限公司通過業主間的醞釀由原本的5家企業走到一起重組新公司,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應該說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強調整合將會加劇、印刷市場的產業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升并不是說社會就不需要中小企業,相反,找準了市場突破口的中小印刷企業其生存狀態可能比一般規模企業還要滋潤。工商管理學上把市場上的企業分為領導者、挑戰者、補缺者和追隨者,中小印刷企業應該做的是有特色的市場補缺者,做那些市場有需求而規模企業又缺乏優勢或者不愿做的活,如果僅是做個盲目的追隨者,那遲早會被遭遇到的大浪掀翻。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又有言道:一切皆有可能。認為規模企業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是市場重新整合后的趨勢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否符合現在這個時代還需要繼續由實踐來加以檢驗。德國印刷業近幾年整合的結果就是中等規模企業的日子勝于大型企業或小企業,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應該關注社會上印刷企業出現的實質性變化,期望當然是越變越強,手段則必須服從于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
如果把市場比作大海的話,面臨種種挑戰的印刷業已經身處旋渦之中,逃避是沒有出路的,唯有清醒面對才有可能爭取成功,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