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在四川德格印經院,70歲的四郎洛布依然周而復始的在印經院刻印著唐卡,30年如一日,更多的是一份堅持和信仰。印經院也沒有為了盈利而改變傳統的印刷方式,但最近幾年卻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8月底的一個清晨,明媚的陽光從天井中透入回字形的德格印經院內,印刷工人阿達與同事相對而坐,一個刷色,一個手持卷布干滾筒,自下而上雙手推過……像這樣一組印刷工人每天要印刷2500多張經文。
“印經院的經書達到供不應求的現狀,印刷工人每天的工資也由過去平均每天30元增加到80元。”印經院工作人員白瑪曲珍說,一張紙的制作需要八道工序,每次印刷完成要嚴格校對。“在28萬塊非常古老的經板基礎上,我們經過補刻和新刻印版,現在共有30多萬塊。”
坐落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內的德格印經院創建于1792年。它以其收藏文獻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藝和精湛的印刷工藝而位居藏區三大印經院之首,被稱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
印經院二樓的藏經架上重重疊疊擺放著木刻印版,不時有工人來回搬動印刷。由于院內只靠陽光照明,印經院內有些昏暗,收藏經板的層層擱架能見度很差。白瑪曲珍告訴記者,為了防止火災,這里沒有安裝電燈,工人只有靠自然光線工作,“保護文物更重要。”
現代印刷技術也曾給沒有安裝電燈的印經院帶來了沖擊。十年前,市面上出現的現代技術印刷的經書,價格比印經院的低了將近一半,搶占了印經院的相當一部分市場,印刷工人也下降了不少。
如今,70歲的四郎洛布依然周而復始的在印經院刻印著唐卡,30年如一日,更多的是一份堅持和信仰。印經院也沒有為了盈利而改變傳統的印刷方式,但最近幾年卻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印經院院長充扎解釋道,為了保護印經院的珍品,印經院每年印刷10至20套大藏經,數量有限。這種類似現代人“饑餓銷售”的方法也讓百年印經院走出了發展瓶頸。“多數藏民還是喜歡印在藏紙上原汁原味的經書,許多外國人也慕名前來預訂,在海內外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
據了解,德格印經院所藏典籍文獻830余部,儲存了藏族文化70%的古籍,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學各科著述和藏傳佛教各派經典,涵蓋了整個藏民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等學科內容。
“德格印經院最大的特點是不分宗派,傳播每個宗派的典籍,這在整個藏區都是唯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格學專家降邊嘉措表示,德格土司創建德格印經院,印刷、傳播各教派歷史文獻和教義,讓各教派互相借鑒,對藏區五大教派的和諧相處有促進的作用。
在印經院門外,虔誠的信徒手持轉經輪,肅穆地一圈圈繞著印經院祈禱,有的則虔誠萬分地五體投地跪拜。印經院樓頂掛滿的各色經幡隨風飄揚,如同經文遍遍傳誦。
“現在縣里面逐步在研究把印經院所有的經板數字化,并相繼復制新的刻板,增加印版數量,但限量發行還是要堅持,并保留人工印刷。”充扎說,如果無限量的印刷經書,最多印刷60年左右,經板上的字就消掉,“我們既要保護,也要發展。”
1996年德格印經院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德格印經院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充扎認為,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德格印經院在藏族民間工藝的百年堅守下,迎來了一個好的發展時期。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